顯示具有 筆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筆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12/17/2007

關於墜落的小故事

一個從摩天大樓不小心掉下來的人,當他向下墜落,穿越每一個樓層時,不斷告訴自己:到目前為止一切都還好、到目前為止一切都還好、到目前為止一切都還好……

但重點不在於墜落的過程,而是他最後是怎麼樣著陸的。

出自電影《Haine, La

9/08/2007

《秒速五公分》的啟示

追求夢想的過程,就像發射的火箭,在太空中以時速五公里緩慢前進,不知道何時能抵達目標,甚至可能在中途就延宕下來,不曉得最後能夠到達哪裡,一段絕對黑暗與孤獨的旅程。

9/07/2005

陳豪〈我不是愛的奴才〉

第一次聽到陳豪這個名字是在高中的時候,一個綽號叫「雜碎」的同學在某次下課端詳我許久後,咧著嘴說:你長得很像那個電視上的陳豪耶!

原本深信人性本善的我,絲毫沒有察覺到他笑容中的不懷好意,反而還有些暗爽地想著,自己能夠長得像上電視的人,代表我的外貌還不賴。可惜這樣的沾沾自喜,很快地,就在看到某一台語綜藝節目上陳豪的廬山真面目後,煙飛雲散,也讓我深深體悟到,一個人會被取什麼樣的綽號,一定有它的道理。

雖然陳豪的容貌加上同學的話讓我心傷,但陳豪的成名曲〈我不是愛的奴才〉,尤其是MV總讓我看得心花怒放。MV中陳豪穿著緊身皮衣,且早在Gatsby髮膠廣告出現前就已深知「頭髮要站起來才是型男」,理了個快打旋風中Guile的髮型,與幾個足以讓「閃亮三姊妹」黯淡的美女們大跳令人吒舌的舞步,地上還有幾盆不曉得在燒什麼東西的火籃作陪襯,畫面中的一切都是這麼匪夷所思地好笑。所以大學時,儘管台語說得不溜轉,歌詞旋律也沒記熟,但每次和臭味相投的法藍雞去唱歌,總會點個〈我不是愛的奴才〉,只為看看這支MV,順便學幾招獨門舞步。

而從大學畢業後,就與KTV絕了緣,一直很想再重溫這支MV的爆笑滋味,但找遍市面上賣的伴唱帶都沒見到這支MV的蹤影,只在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的拍賣網上標到了陳豪的CD,我想這CD現在也算是奇貨可居了,所以特地把〈我不是愛的奴才〉放上網路與大家分享(欲試聽請按此下載,並將副檔名改成mp3)。

若聽得興起,平時也可以穿起緊身皮衣,頭髮塗上Gatsby,拉著你的媽媽、姊妹們勤加練習舞藝,等到明年中元節,在滿是金桶的街上大跳〈我不是愛的奴才〉,讓兄弟們看了真歡喜,保佑你全家過得自由自在一整年哩。


〈我不是愛的奴才〉歌詞

我不是 我不是愛的奴才
我要愛自由自在 你我攏愛自由自在
現代是 現代是新的時代
新時代敢作敢愛 講愛就愛沒愛Bye Bye
你不是 你不是愛的奴才
你嘛愛自由自在 你我攏愛自由自在
你若是 你若是囉嗦甭來
我要愛自由自在 不願浸在愛的苦海
愛就是互相關懷 愛就是互相信賴
愛就是互相瞭解 愛就是有緣擱來
愛就是互相關懷 愛就是互相信賴
愛就是互相瞭解 愛就是無愛就Bye Bye
我不是隨便稱彩 我就是敢作敢愛
古板的時代Bye Bye 啊啊啊~啊
我不是 我不是愛的奴才 愛自由自在

- 完整CD附冊內頁圖檔

圖片及歌詞來源:CD附冊內頁

8/29/2005

起笑蛙(Crazy Frog)逗你笑

昨天逛唱片行,店內播放一首應該算是家喻戶曉型的舞曲,但是我沒聽過的混音版本,加入了像是還不太會講話的小孩,隨著節奏唱出「叮叮班班」的聲音,到歌曲中段還如念咒般地唱出一長串語意不詳的歌詞,滑稽地讓我當場笑了出來。

回家後,上網搜尋了一下,找出這首舞曲是Harold Faltermeyer的〈Axel F〉,也是電影《比佛利山超級警探》的主題曲,而在唱片行聽到的,則是名叫Crazy Frog(台灣翻作起笑蛙)的混音版本。

原本還想說這DJ真特別,稱呼自己是隻青蛙,但用Crazy Frog為關鍵字作搜尋,查看到Wikipedia的說明後,才知道這隻青蛙來頭不小,以下便大概整理並摘譯Wikipedia中關於Crazy Frog歷史源由的部分。

原來我所聽到「叮叮班班」的聲音源自1997年,十七歲的瑞典人Daniel Malmedahl平常喜歡模仿二行程機車引擎聲,朋友在聽過他模仿的錄音後,覺得很好笑,便將其錄製的聲音放上網路,且很快地,有人將這些聲音結合Flash動畫,做出稱為瘋狂測驗(Insanity Test)的小遊戲,受測者必須緊盯著遊戲中的跑車圖像,一邊聽著Malmedahl模仿引擎的聲音,若在規定的時間內忍不住笑出來,就代表受測者的確是瘋了。

另一個瑞典人Erik Wernquist在2003年聽到Daniel錄製的聲音,激發他創作出一部3D電腦動畫作品《The Annoying Thing》,作品主角便是命名為Crazy Frog之前的前身—一支擁有缺牙大嘴,看了讓人生氣的醜青娃,儘管主角難看,但這支動畫卻在Erik網站上大受歡迎。

到了2004年,德國的Jamba!集團買下動畫及聲音的使用權,作為手機鈴聲的發行,發行的同時伴隨著電視、網路廣播及平面廣告,成為英國辨識度最高的手機鈴聲。之後,Jamba!便決定以The Crazy Frog為名來行銷此手機鈴聲。到現在,此鈴聲已經為Jamba!賺進一千四百萬英鎊,成了有史以來行銷最成功的手機鈴聲。

至於我聽到的這首〈Axel F〉,則是德國舞曲雙人組合Bass Bumpers取得Jamba!的原音取樣,在今年五月發行的單曲。最厲害的是,它在英國的銷售成績竟打敗目前當紅的酷玩樂團(Coldplay),登上英國單曲榜的冠軍,也難怪酷玩樂團的主唱Chris Martin在接受NME雜誌訪問時,一反他素食的習性,表達想在餐廳大啖青蛙的慾望。

不過配上Daniel搞笑模仿聲音,這首歌的確有排憂解勞,逗人發笑的迷人之處,所以我覺得起笑蛙這個翻譯還蠻貼切的,若你正為某些事心煩到要起笑,不妨點我部落格右側Sidebar中的Music Player Button來聽聽這首歌吧,讓起笑蛙逗你發笑!


相關資料:
- Wikipedia
- NME雜誌採訪Chris Martin
- BBC記者採訪Daniel Malmedahl
- 華納線上音樂雜誌(文章的最後一段有誤:Daniel與Erik原本並不相識,動畫是Erik自行創作,並非因Daniel的邀約)

7/24/2005

「頭芸」高手—兔子Oolong

映象咖啡顯影的《攝影部落客:發達網路時代的影像抒情詩人(二)》一文中,發現了一個日本攝影家芥川浩典為他的兔子Oolong所設立的攝影部落格,陳列了為Oolong一生拍攝的照片。

為什麼我會特地介紹這隻兔子呢?因為Oolong除了擁有圓滾滾的身體,及每次吃胡蘿蔔,總是把鼻子搞成橘紅色的可愛魅力外,最特別的在於,他有一項迷死人不償命的特技—「頭芸」(或許應該說是主人的怪癖),不管是吃的海苔、銅鑼燒、鬆餅、仙貝、水果,還是日常生活用品如茶壺、杯子、玩具……等各種千奇百怪,他都能安穩地頂在頭上,甚至放隻烏龜也沒問題,不過我還是最喜歡他頂著銅鑼燒的模樣,真是逗趣可愛極了。

雖然Oolong已經不在世間,但這位攝影家養的新兔子—月餅也學會了這項技能,不知是否每隻兔子都肯頂著東西乖乖就範,有養兔子的人,或許可以試試看?

5/25/2005

情境喜劇上課筆記

《六人行》導演Roger Christiansen連續兩年來台授課,聽說今年非北藝的學生報名上課,還要繳交一萬多塊錢的學費,想起去年能免費插花還真是幸運。

提供課堂上作的丁點零碎筆記與大家分享:

⊙最早的情境喜劇是《我愛露西》,也是第一次用多機拍攝。
⊙情境喜劇與舞台劇有類似之處,如同樣是在觀眾的觀看下拍攝。
⊙有一陣子美國用35mm拍攝情境喜劇,最近則改用HD,省人力成本;用影片拍攝因為花費成本高,大都在洛杉磯拍攝。
⊙一般電影用到底片的4個磁孔,情境喜劇只需要3個磁孔(16:9),所以同樣長的底片,情境喜劇可拍攝時間比電影長20%。
⊙美國情境喜劇導演導戲在攝影棚,傳統電視攝影棚導演在互控室,較有隔閡感。
⊙美國拍情境喜劇的兩種方式:影片及HD。
⊙情境喜劇一般以四機拍攝,每一集花費約一百萬美金,HD可省10~20萬美金。
⊙「能讓觀眾笑」是情境喜劇的核心,若現場觀眾不笑,現場要停下來修改劇本。
⊙每一個情境喜劇大約有10~15人的編劇,每一季會加入兩位團外的編劇,讓新編劇有發聲的機會。
⊙四機鏡頭簡稱:A(側翼鏡頭)、B(主鏡頭)、C(全景鏡頭)、X(側翼鏡頭),在台灣則習慣用數字1、2、3、4作代表。
⊙一般情境喜劇會預留三集庫存,播放前一個月拍攝。

《六人行》拍攝一週記事表
前置
發展劇本初稿。
週一 在工作室修改劇本(Table Draft)。
週二 10:00 發改過的劇本,修改的地方有星號。
14:00 從第一場排演到最後一場(排排停停,演員有問題提出),編劇根據排演回去修改劇本。
週三 最終完整排演:確定走位、攝影機位置、道具、著裝排演。
週四 新劇本(Shooting Draft),排演時導演從螢幕觀看。
週五 演員排演2~3小時,知道修改的部分,下午正式開拍。

4/02/2005

〈Hide U〉也把我藏起來吧

〈Hide U〉是英國電音團體Kosheen在2001出的專輯《Resist》中的第二首歌。

這首歌的唱法很特別,女主唱Sian Evans像在念經似的,用很平的音調,一個字、一個字「念」出歌詞,而單調的咚咚鼓聲,也很像敲打木魚的聲音。也因如此,當Evans唱到I'll Hide U時,音調異常的高亢,讓人感覺格外有力,彷彿是有人真的很努力要把你藏起來,盡一切所能保護你。主要歌詞如下:

Ref:
If you were in my heart, I'd surely not break you
If you were beside me, and my love would take you
I'll keep you in safety, forever protect you
I'll Hide U away from the world you rejected

I'll Hide U
I'll Hide U

Bridge:
Take my hand, show no fear
Look in my eyes, it's perfectly clear
I'll love you, and comfort you
Ask me to tell you what I wanna do
I'll Hide U away from danger

唉!我也好希望現在能有一個人像歌詞裡描寫的一樣,能把我藏起來,遠離寫論文的世界阿。

Kosheen官方網站

3/28/2005

電影佳句摘錄

"We used to live in a cloud of unawareness, in delicious complicity." ---《Contempt

"Any man that’s not good at sellin’ should be good at makin’ excuses." ---《Salesman

"Your beauty is your health." ---《Cleo from 5 to 7

"Life is so light like an outline. We can’t ever fill in or correct, make any better."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Memory can change the shape of a room. It can change the color of a car. And memories can be distorted. They are just an interpretation. They are not a record. They are irrelevant if you have facts." ---《Memento

"Never wait for a woman at the first rendezvous, because she won’t show up." ---《The Obscure Subject of Desire

"You pile up enough tomorrows and you’ll collect nothing but a lot of empty yesterdays." ---《The Music Man

"The truth is for sucker, Johnny boy." ---《Being John Malkovich

12/31/2003

彥霖攝影公司實習心得

在彥霖攝影公司的第一天,負責人陳敏明老師給我一本標示為工作手冊的筆記本,要我好好閱讀,最好能夠背熟,裡面分門別類載滿了工作相關的資料:如每日必須要做的事、電話禮儀、各項工作的執行準則……等,他認為工作手冊是專業公司必須要的,因為這樣工作人員在工作時才有可依憑的準則,較不易重複犯錯,且也能夠使新人容易進入狀況,可惜現在大部分的攝影公司都還沒有此概念。

而在其他專業公司的要求上,陳老師認為拍攝的資料是最寶貴的,舉凡每次拍攝的時間、地點、方位等都要詳細記錄,以供下次拍攝參考,所以公司電腦裡都存放著各式拍攝資料及編檔目錄,老師要求工作人員必須時常更新,以方便查詢,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要用的資料、檔案或底片,這種資料庫的作法,在攝影公司裡,陳老師算是第一位。

整理了一下手冊上記載,以及實習的經驗,要成為一位專業的攝影公司人員,必須具備以下幾點:

一、要能夠早起

攝影這一行經常要與時間賽跑,當你錯失了一天中拍照的最佳時機,你這一天就白白浪費掉了,所以曾經為了趕拍台中一棟在早上正面是向陽面建築物,我必須在六點鐘與邱老師從台北出發;而在那邊工作的學長們也常因為老師覺得當天天氣適合拍照,清晨一通電話將他們叫醒,前往公司準備空照事宜,因此喜歡賴床,無法早起的人,是無法勝任攝影工作的,因為會浪費了許多拍照的好時機。

二、注重禮儀

禮儀是很重要的,陳老師特別注重我們的電話及待客禮儀,因為他認為有好禮儀才能讓客戶樂於把案子給我們做,講電話時,老師要求我們接起電話一定要說:彥霖攝影公司,您好。若對方要找老師,而老師不在時,一定要客氣的請對方留下姓名及聯絡電話以方便聯絡,不能說「你哪裡找?」因為這是找碴時才會說的話;當有客人來到公司,要主動打招呼、拿拖鞋及倒茶,務必讓客戶覺得受到尊重,如此才能獲得客戶的信賴。其實這個準則放諸各行樣皆然,但是台灣似乎不太注意,在實習的這段日子裡,讓我覺得台灣各公司行號,尤其是服務業,應該加強禮儀方面的訓練,否則以現在的服務人員素質,每次逛街都有想甩他們兩巴掌的衝動。

三、隨時注意天氣變化

攝影這一行是靠天吃飯的,由於要照出好照片,需要良好光線的配合,所以天氣狀況對攝影工作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老師要求我們每天都要注意氣象報導,在執行專案密集拍攝的期間裡,每天早、中、晚都要上中央氣象局的網站列印衛星雲圖,以掌握雲層的運動,瞭解光線是否充足,天候是否適合拍照。

四、反應迅速

從按快門的時機選擇,就知道攝影需要極快的反應,反應快的人,一出手就能得到他想要的照片;反應慢的人,可能一輩子都照不到他想要的照片,因為他按下快門的時機總是慢半拍,因此老師曾經以幾個遊戲來訓練我們的反應神經,如一個人控制筆的掉落時間,受訓練者於下方在看到筆掉落的瞬間,用食指及拇指夾住筆,以測出你看到之後的動作反應快慢,老師幾乎百發百中,但我五次只能接到一次,有待加強。

五、身體強健

從事攝影工作是要有良好的體力及健康的,因為常常要跋山涉水,或者是做出高難度動作,來獲得良好的取鏡角度,若體力不佳,常會因身體上的限制,影響了拍出更好照片的可能性;況且攝影的器材也有一定的重量,若沒有良好的體力,背了器材到目的地後可能就以氣喘如牛,雙臂酸軟,這樣怎能照出穩定、品質良好的照片呢?

六、有耐心

不管在做攝影工作,或是底片的整理及處理都是需要耐心的,拍照時你可能為了一秒之間的景,而必須等上好幾個小時;一次外拍回來的底片往往是上百張,必須要一張一張小心翼翼的裝上護套,為其編檔,再一張張的歸檔,每一張都是重要的資產,馬虎不得,且為了防止底片沾上指紋,必須戴上手套,增加工作執行的困難,整個處理底片的過程也有如工廠操作線般的枯燥乏味,但仍必須有耐心的一張一張底片小心處理。

七、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

攝影過程中,常為了取景的關係,必須借用民宅的窗戶,必須要與民宅主人或大樓管理員溝通協調,因此良好的溝通能力就很重要。記得有一次要拍一間大樓,我們發現對面一棟房子的窗戶是最好架設照相機的地點,靠著老師的溝通能力,讓我們順利取得允許,完成任務,我像若是表達能力不好的我去交涉,但能只會被誤以為是壞人而被拒絕吧!

其實溝通能力之所以重要還有一個最大的原因在於,當我們要拍周遭的人時,良好的溝通能力能卸除對方的戒心,在鏡頭前呈現最自然的一面,若沒有溝通能力,那攝影題材也相對被侷限住了。

八、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識

地理知識是很重要的,因為當我們在整理底片時,若有豐富的地理知識,就能夠很快的辨別出照片上的位置,及照片上的地理特徵,這都有助於整理底片及歸檔的效率,況且許多專案都是跟地理相關的,必須要有充足的地理知識,才能夠拍出呈現該地精華的照片。

在技術層面上,我摸到了各式各樣的相機,也學會了220相機換底片的方法,怎麼用Photoshop處理照片的流程與工具及Dup片的製作。對於執行專案的流程也有一定的瞭解與認識,而在實習期間除了瞭解許多攝影的專有名詞外,也讓我對自己從過去到現在以來的人生規劃,感到焦慮,記得跟邱老師到台中外拍的路上,我問老師若想要學攝影,應該要到哪裡學比較好,老師沒有回答我這個問題,卻反問我:「你學攝影是為了什麼?」我發現自己竟回答不出來,接著老師述說了他學攝影的過程,他很早就確定了自己要往攝影這條路走,也知道攝影這一行很苦,賺不了錢,純粹只是因為熱愛攝影,到今天雖然稱不上大富大貴,但在攝影界也小有名氣,他說了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心:早點確定,早點享受。

因為這句話讓我發現自己似乎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找到能夠全新全意投入的東西,總是東摸摸、西摸摸,結果什麼都只會一點皮毛,邱老師的這番話讓我驚覺到不再好好認真想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東西是什麼的話,以後日子會過得越來越苦,尤其若想要從事影像相關方面的工作,真的要有無比的熱忱才能作得長久,因為付出與收入往往是不成正比的,但不管是陳老師或是邱老師,他們卻都樂在其中,因為這是一種自我的實現。反思自己,我也得好好認真確立一個方向,一個能夠完全投注我的熱情及生命的方向,希望未來也能夠從中得到自我實現的滿足與喜悅。

12/03/2003

〈Images That Injure Pictorial Stereotypes in the Media〉摘要

此章指出媒體常呈現附有刻板印象的影像,且圖像比文字更能情感性地影響閱聽眾,因此重複多次這些扭曲的圖像後,刻板印象的指涉就會形成社會文化的一部份,而主流文化團體(掌握讓閱聽人看什麼影像的人)便是藉由刻板印象的操控,來維護其主流地位。

文中並指出偏見都是建基在一個團體比另一個團體的成員優秀的假設上,在書中舉了四個常被偏頗呈現族群為例子,分別是非裔美國人、女性、同性戀、原住民(印地安人),以下分別整理出文中所述的媒體呈現方式。

非裔美國人的呈現受種族主義的影響甚多,如早先歐洲人認為非洲人沒有歐洲人般的心智處理能力;在奴隸交易盛行的時代,非洲人被視為跟低階的動物。這些想法也延續到今日的媒體呈現上,與非裔美國人關聯度最高的是犯罪、運動及娛樂;而在電影及Music Video裡,他們也常與性及暴力作連結,侷限了此族群能夠闖出名號的領域只在運動及娛樂事業。

在媒體性別刻板印象的呈現上,女性則是常被歧視的族群,呈現為下列五種類型:一、為了男性愉悅而存在的性玩物;二、需獨力扶養小孩的母親;三、沒有男性聰明;四、必須依靠男性才能存活;五、屬於室內的。

分析美國電視的研究指出,男性的旁白常用來表達一種權威感,而女性通常在廣告裡都比男性年輕,且在數量上也少於男性;而另一篇分析雜誌廣告的研究則指出廣告中的男性大都從事需要耗費精力的活動,或是與畫面中其他人互動,而女性卻不做任何事,只是看著鏡頭,再加上媒體常呈現女性拿著如性器般的物體,如酒瓶,強化了女性存在只是為了男性愉悅的想法。

同性戀則常被呈現為兩個極端形象—受害者及惡徒,尤其在爆發AIDS危機的時代,同性戀常與AIDS牽扯在一塊。一個叫”Gay Rights”的節目裡,有一位AIDS病患提到曾在一晚內與50個人性交,但問題在於這不能代表全部同性戀者的行為。

原住民則常被刻畫為:一、嗜血的野蠻人;二、酒鬼;三、浪漫公主;四、安靜但聰明的助手。主流文化通常以野蠻或者是可怕敵人來呈現原住民。而為了改善原住民被塑造為敵人的情況,許多以原住民刻板印象的象徵來作Logo的球隊,都分別改用其他圖像。

這幾年來,媒體對其呈現的刻板印象也有所自覺,越來越多廣告內容特意放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節目也包含不同種族的演員,而文章最後,也提出對抗偏見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得靠弱勢團體逐漸增強的政經力量。


Lester, Paul Martin. (2003). Visual Communication- Image with Messages.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11/18/2003

〈黛安娜之死:性別、攝影和全球視覺文化的形成〉摘要

一、通俗性與文化研究

「伯明罕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及許多受余契爾主義影響的研究者紛紛對主流感到絕望,把研究目標鎖定在少數和邊緣化的團體。Darcus Howe認為人們對黛安娜的死的反應是一個重要時刻,他以「暗賊」的暗喻呼應了文化研究中女性主義的來臨。

許多英國左派由於厭惡影像和外表,認為黛安娜的喪禮是陳腐的、令人作嘔的,將其喻為「烏合之眾的咆哮」;《衛報》更稱其為「大眾的歇斯底里」,因黛安娜的影像強而有力,結合了皇家的正式形像、流行的照片和虛擬影像,而相對於伊麗莎白女王的皇家正式形象,戴安娜「庶民的」(Vulgar)的風格,是反對君主制度,彰顯舊體制人性的最好機會。

二、攝影和王妃

黛安娜的照片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她不只是一個象徵,攝影把她當作「人」來看待,而不是君主制度下的代表。電子媒介呈現了黛安娜的「不完美」,如她必須要休息或者她不快樂,為她作為一個「人」的真實作見證,透過電子傳播具有「及時將影像傳播全球」的能力,編織夢幻。

當黛安娜成為一個公眾人物時,其與大眾間複雜的影像及凝視交流中,成為拉岡:「凝視是一種雙向過程」的典型範例,閱聽人創造出自己想看的王妃,而黛安娜透過被拍攝還觀看自己,黛安娜甚至能夠透過英國少數族群來呈現出種族差異。黛安娜是一個女黑人,他跨越了後殖民時代的種族界線,沒有任何白人可做到這一點。而黛安娜的照片則創造出與人們的虛擬會面,她凝視的眼眸,讓每個人發掘出屬於他自己的解讀。

三、印度行照片

黛妃有將平庸照片轉化為意涵豐富的影像的能力,她1992年訪問泰姬瑪哈陵的相片是最佳例證。有別於三十年前女王和菲力普親王表現出的冷漠帝國主義者,黛安娜王妃在相片裡幾乎變成小細節,且衣服的色調與周遭環境的不協調,表達出「失去」的意涵,從1980年羅許迪(Salman Rushdie)所謂的「帝國懷舊」,到戴安娜王妃照片呈現的「失落」,不只是他對本身婚姻夢想的破滅,也是許多不列顛人的幻滅。


Mirzoeff, Nicholas著,陳芸芸譯(2004),《視覺文化導論》。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7/04/2003

〈女性在裸像畫中扮演的角色〉摘要

John Berger在這個章節中,指出裸畫隱含女性的屈從,他分別由以下幾個觀點分析之:

一、男人與女人的差異

男人與女人在建立社會風度的方法上有所不同,男性主要是依靠他自身的潛力及能夠影響別人的力量,主動的建構他的社會風度;相反的,女人則是被動的以別人對她的看法來建立自己的社會風度;如此的差異也導致男人及女人身分的不同,男性是純粹的觀賞者,而女性則身兼觀賞者及被觀賞者的角色。

二、女性裸畫中的各種型態

《創世紀》中隱含了兩個重要特徵,即裸體是觀賞者思想的產物,且女性是被責備的對象,這兩個特徵延續到文藝復興時代的裸像中,畫中的女體因為感覺到有外在觀賞著在觀看她裸露的身體,而感到羞愧的遮遮掩掩;但在之後的繪畫裡,羞愧轉變成一種對觀賞者的炫燿,女性為了滿足男性觀賞者的性慾而裸體。

三、裸體與裸像的區別

Berger認為裸體(Naked)與裸像(Nude)是不同的,裸體是一種解放自我的方法,但是裸像卻是一種為展示而存在的產品,因此,裸體是將自己的身體忠實的呈現出來,儘管有瑕疵也不加掩飾;相反的,裸像作為供他人觀賞的產物,畫中的裸體變成一種衣著形式,為求美觀或投合於觀賞者的喜好,可用外力加以修改,裸像成為由他人意念所主導的產品,畫面中的裸體則是不由自主的。

四、裸像的特點

裸像最大的特點在於它是為其主角所繪製的,而主角通常是為出現在畫面中的男性觀賞者,因此畫中女性必須迎合男性觀賞者的需求,我們可見到畫中女性通常是無陰毛的,因為毛髮通常代表女性的性激情,唯有降低女性的性激情,才能增長男性觀賞者的性慾;另外,畫面中女性的眼光通常是飄向畫外的觀賞者而非畫中的男伴,有一種挑逗的意味;也因為畫面中的女性是為討好男性所設計,她的身體是可以為了更加美麗而被肢解的,以求通過男性觀賞者的審判,Berger對這點提出批判,他認為這已經不把女性當一個人對待,而是視為沒有自我意志、只為滿足他人需求的物。

五、裸體畫吸引人的地方

John Berger認為當我們看到畫中的裸體時,畫中你我都有的生理機制很快就能讓我們產生親切感;而且裸像也破除了神秘化,把一切關係化約為簡單的男女之別;最重要的是,當我們看一幅裸畫時,會自然而然的產生動感,在腦海中想像畫面前後的可能動作,與自己本身的性經驗作結合,產生無限的想像空間。

六、裸像與畫家的關係

John Berger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即裸像畫家與畫中女體的矛盾關係,因為畫家是以個人主義的本質,將自己的情感及意念灌注在他畫筆下的女體上,但呈現出來的,全是個完全沒有個人情感、慾望的被觀賞物。

在後期的前衛藝術中,畫家們也察覺到了這個矛盾,開始把裸像畫中的女性轉化成妓女的角色,藉此嘲諷傳統學院派畫家為了激起男性觀賞著的性慾,故意把畫中角色定位為純樸、鮮少慾望的良家婦女形象。


心得

John Berger提出的這些看法,在女性主義意識高漲的今天,仍然適用。以廣告為例,3B中的Beauty仍是現今廣告常用的手法,裸女的題材更是隨處可見,但畫面中的女子仍是遮遮掩掩的擋住自己明顯的女性特徵,這似乎隱含著兩種意義,首先,她意識到有人在看她,這種眼光使她在意起自身的裸露,這點符合Berger「裸體是觀賞者思想下的產物」的看法。

此外,有別於男性裸體的自然大方,女性刻意的遮掩似乎顯示了女性裸體是一件罪惡的事,她用雙手遮掩著乳房與陰部,彷彿企圖掩蓋她身為女性的身分,也顯示了男女地位高下貴賤之分。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女性不能大大方方的在大家面前裸體,而要遮遮掩掩的呢?其實這完全是因為父權社會中「女性從屬於男性」的迷思在作祟,所以一個女人的裸,只能給擁有她的男人觀看及獨享,若一個女性過於暴露,或者讓其擁有者外的男人看到她的裸體,受責備的不是看了裸體的男性,而是被觀看的女性,且被冠上淫蕩、不知羞恥的污名。

從近來媒體喜歡炒作的名人出軌議題,就可以明顯看到女性屈從於男性的意識形態,偷腥的男性往往可以安然無恙的隱身於幕後,議題最後都會演變成兩個女人的戰爭,贏的一方可以獲得繼續留在男性身旁的機會,輸家則成了輿論大肆韃伐的破壞家庭的不要臉第三者,而這些責難有許多還是來自同樣身為女人的聲音,此時從兩個女人的戰爭演變成全女人的內鬨,在這整個過程裡,男性在旁冷眼旁觀,看著女性互相踐踏對方、鬥得傷痕累累來爭自己的寵,以高高在上之姿,掌握了社會的權威。

因此,女性首先應該提高自覺,破除女人是從屬於男性之下的迷思,若無法突破這層內在心理障礙,不管女性外在環境或條件再怎麼改善,女性所呈現出的形象,永遠不會有太大的進步。


Berger, John著,戴行鉞譯(1993),《藝術觀賞之道》。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