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2003

〈Images That Injure Pictorial Stereotypes in the Media〉摘要

此章指出媒體常呈現附有刻板印象的影像,且圖像比文字更能情感性地影響閱聽眾,因此重複多次這些扭曲的圖像後,刻板印象的指涉就會形成社會文化的一部份,而主流文化團體(掌握讓閱聽人看什麼影像的人)便是藉由刻板印象的操控,來維護其主流地位。

文中並指出偏見都是建基在一個團體比另一個團體的成員優秀的假設上,在書中舉了四個常被偏頗呈現族群為例子,分別是非裔美國人、女性、同性戀、原住民(印地安人),以下分別整理出文中所述的媒體呈現方式。

非裔美國人的呈現受種族主義的影響甚多,如早先歐洲人認為非洲人沒有歐洲人般的心智處理能力;在奴隸交易盛行的時代,非洲人被視為跟低階的動物。這些想法也延續到今日的媒體呈現上,與非裔美國人關聯度最高的是犯罪、運動及娛樂;而在電影及Music Video裡,他們也常與性及暴力作連結,侷限了此族群能夠闖出名號的領域只在運動及娛樂事業。

在媒體性別刻板印象的呈現上,女性則是常被歧視的族群,呈現為下列五種類型:一、為了男性愉悅而存在的性玩物;二、需獨力扶養小孩的母親;三、沒有男性聰明;四、必須依靠男性才能存活;五、屬於室內的。

分析美國電視的研究指出,男性的旁白常用來表達一種權威感,而女性通常在廣告裡都比男性年輕,且在數量上也少於男性;而另一篇分析雜誌廣告的研究則指出廣告中的男性大都從事需要耗費精力的活動,或是與畫面中其他人互動,而女性卻不做任何事,只是看著鏡頭,再加上媒體常呈現女性拿著如性器般的物體,如酒瓶,強化了女性存在只是為了男性愉悅的想法。

同性戀則常被呈現為兩個極端形象—受害者及惡徒,尤其在爆發AIDS危機的時代,同性戀常與AIDS牽扯在一塊。一個叫”Gay Rights”的節目裡,有一位AIDS病患提到曾在一晚內與50個人性交,但問題在於這不能代表全部同性戀者的行為。

原住民則常被刻畫為:一、嗜血的野蠻人;二、酒鬼;三、浪漫公主;四、安靜但聰明的助手。主流文化通常以野蠻或者是可怕敵人來呈現原住民。而為了改善原住民被塑造為敵人的情況,許多以原住民刻板印象的象徵來作Logo的球隊,都分別改用其他圖像。

這幾年來,媒體對其呈現的刻板印象也有所自覺,越來越多廣告內容特意放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節目也包含不同種族的演員,而文章最後,也提出對抗偏見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得靠弱勢團體逐漸增強的政經力量。


Lester, Paul Martin. (2003). Visual Communication- Image with Messages.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