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2005

閱讀《模仿犯》

這一個禮拜為了閱讀宮部美幸的《模仿犯》,常到了清晨才肯放下書本睡覺。會花那麼多時間,除了因為上下冊厚厚兩大本疊起來比大學時念的Norton Anthology還厚,主要還是看得太過癮,每讀一個段落就必須放下書本喘口氣,先平復從胸口到喉頭的糾結感,才能夠繼續看下去。

其實已有好一段時間沒看推理小說,國小時期雖愛看《偵探福爾摩斯》及《怪盜亞森羅蘋》系列,但看到後來,懶得動腦的我漸漸對書裡的謎題機關失去耐心,每每總想直接翻到最後面去看真兇是誰,及犯案的原因為何。

而《模仿犯》雖被歸類於推理小說,但與過去看的那兩個系列有很大不同。它很大的篇幅在描述包括援助交際等社會現象,出場角色的經歷背景及心理狀態,重心不在解謎,而在於如何從角色經歷背景推理出犯罪動機。

好奇地在網路上查了推理小說的相關資料,發現推理小說大致可分為本格派、懸疑派、法庭派、社會派、冷酷派等五個派別,而宮部美幸是社會派的推理小說家,依照椰林Mystery版上Adol網友的解說,社會派注重動機,批判社會現象,排斥名探,對人性有深刻的描寫。

因此,若撇開「推理」兩字不談,《模仿犯》可說是多種不同人生故事的集結。在宮部美幸的筆下,就連小角色都描繪得有骨有肉、性格顯明,細膩的程度,彷彿她已經看透世間上各種不同的人生,令人吃驚的是,她現今也才四十多歲。

除了情節緊湊外,我覺得書中最有趣的,是角色間的對話或是心理獨白,因為可將其視為宮部美幸對諸多議題看法的精彩辯證過程。像是「『完全犯罪』是可能存在的嗎?」

書中「完全犯罪」這四個字,出自主犯浩一的口中。他認為大部分的犯罪都有一個很容易被調查出的動機,如因為貧窮,所以去搶錢;或者因為與對方結怨,所以殺人。但若純粹因為愉悅而犯罪,那幾乎不會留下被發現的線索。

宮部美幸顯然認為完全犯罪是不可能的,犯人不會因為殺了人就感到快樂,背後總是有個會讓他洩底的真正動機。就像浩一殺人的真正動機是想出名,他從小「被視為多餘」的家庭背景,讓人可以此為依據,推理出他想出名以受到重視,因而犯下這齣招搖的連環殺人劇。

另外一個探討的議題,應該是每個人寫東西時都會捫心自問的,就是「我憑什麼這樣寫?」宮部美幸透過滋子這個角色,表達了文字工作者都會有的焦慮。從事撰寫報導文學工作的滋子寫不出稿子,因為她內心充滿著疑惑:我只不過去訪問了一些人,憑著自己的臆測,下了一個自以為是的結論,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是對的嗎?可以稱作真相嗎?我有什麼資格這樣寫?

看到滋子這些獨白,讓我的心糾結的更緊了,因為寫論文這檔事也帶給我同樣的疑惑,往往引幾個大頭說過的話及一丁點資料,就過份解讀、胡思亂想,寫出來的東西,連自己看了都害羞。

而在書的尾端,滋子體認到,不過她寫的東西是真相與否,她的報導還是有存在的必要。打個比方來說,或許宮部美幸視發掘真相為蓋房子的過程,每個人的聲音都是一塊塊質地不同的磚頭,必須砌上許多磚頭,並隨時淘汰不良品,才能完成一棟堅固的房子。所以貼近真相是需要眾人之力的,我應該放輕鬆點,別老把自己寫的東西當作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真理來看待,或許會長點下筆的勇氣吧!

怪了!怎麼從看小說的感想,到結尾變成寫論文的辛酸。果然,一不小心,就作了一個自以為是的結論,唉!


關於推理小說的發展及派別,可參考:
椰林Mystery版的討論
《推理文學的發展》—偉智

6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我本來很想看
可是厚厚兩大本
怕欲罷不能

聽說半自白和重力小丑也挺不賴
不過宮部美幸非常有口碑
看過都說不錯

有朝一日
會下定決心進入她的世界
就要叫你聲師兄拉

tykuo 提到...

請你,
請你,
請你,
白天再看好嗎?

weirdtramp 提到...

周小酸
不敢當啦!模仿犯才是我看的第一部日本推理小說呢!
等有空時,再來好好欣賞妳推薦的那兩本。另外,也想找個時間翻翻社會派代表人物—松本清張的作品,好看的小說怎麼那麼多阿!

right
可能就是因為日本文化內外不一,在壓抑拘謹的外表下,我接觸過的一些日本電影或文學,如塚本晉也、北野武及三島尤紀夫的作品,都是格外生猛露骨,看的時候,會有一種被敲中心裡最深處的震撼,挺過癮的。

abre los OjOs
白天要看王建民阿!

匿名 提到...

啊哈,日本社會說真的覺得還滿變態的。

之前不是新聞報說,有個otaku囚禁一個女生長達多久的...震驚日本社會(我在想,真的有震驚嗎?)

前幾天看志永電力學校中蔡康永推薦這套小說。

--
我是來哈啦的

匿名 提到...

我可能比較適合社會派的,本格派的我看得頭好痛 ~_~

《占星術殺人事件》看不完

weirdtramp 提到...

我也比較愛看社會派。
最近看了松本清張的《少女復仇記》及《湖畔奇案》,雖然我覺得在推理犯人的理由有點牽強,但是對於人物性格的描寫真的是沒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