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2003

《網事追憶錄》觀後感

在呈現「網事」的部分,首先,片子開頭有好幾段的人物訪談,談的都是有關他們在網路(尤指BBS)交友的經驗,大都呈現對網路交友不確定感的疑慮,因此其界定的網事,指的是「網路交友的事情」,且偏向負面意味。

紀錄片常出現標示日期、地點的字幕,以說服觀眾在那時、那地的確有那人、那事、那物,這部片也同樣採用說服方式,標示出明確的時間、地點,使觀眾更加確信自己正隨著片子「追憶」這段曾經發生的事。

工作人員大量使用了紀錄片拍攝方式來呈現「錄」,如訪談,受訪者樸素的外表、象徵單純的學校白色牆壁背景,讓觀眾認為工作人員只是真實地在「紀錄」訪談內容;採用與受訪者眼睛等高的拍攝視點、沒有劇情片常有的高低起伏背景音樂(開頭、結尾除外)。若從細節上來說,與其它受訪者一同出現在畫面的趙夏嫻,讓人信服她同樣只是隨機取樣的受訪者,非演員。

此外,安排別的同學舉證和她一起入鏡,為她說明了一些有關跟蹤狂的事情,這也先為觀眾埋下了認同趙夏嫻的立場,進而相信她所說的都是真實;甚至工作人員大費周章地跟拍她,從高處建立俯角鏡頭拍攝,這也是一種引導觀眾以為自己看到的是最廣的假象,觀眾會認為自己掌握了一、趙夏嫻在中庭裡被偷窺,也被幫助她的工作人員拍攝;二、可能的偷窺狂嫌犯;三、工作人員錄影及互動的情況。這種方法提供了電影裡常給觀眾的全知鏡頭,可讓觀眾衍生主控感及參與感。而在另一個故事裡,發生工作人員中的帥哥與受訪人的女友一夜情的情節,牽涉其間,更讓我們覺得這是真正的事情,因為在劇情片中,幕後工作人員大都是隱身匿跡的,不可能牽扯到故事裡頭的。

這部片試圖顛覆紀錄片是記錄真實事件的迷思,警告當我們熟悉紀錄片呈現的形式,將之內化成為評斷真假的規則時,很容易就會被假紀錄片所騙。但話說回來,英國紀錄片之父約翰‧格里爾生認為紀錄片應當是「對真實事物做一種有創意的處理」,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把這部片要表達的「真實事物」界定為「假紀錄片混淆觀眾真假的認知」,「創意的處理」則為其彷紀錄片的操作方式,這樣看來,其實也沒有違背記錄片的本質是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