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2003

我的未來不是夢?

日前中時晚報報導現今大學生常因為就讀的科系是因為父母的期望而挑選的,直到念了之後才發現興趣不合而轉系,甚至重考,我認為這是現在青少年普遍以消費的逸樂來逃避對未來目標的茫然及徬徨所產生的現象。

台灣社會長期瀰漫著不確定感,由於台灣的政經結構受中國與美國的影響,許多政策常搖擺不定,在這種「反正關心未來也沒用,到最後還是要看別人臉色吃飯」的情況下,造成現今台灣及時行樂的消費氛圍充斥,廣告也利用了此社會現況,大肆宣揚年輕只有一次,就該好好享樂的價值觀來推銷商品,連帶使得青少年將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商品的選擇及購買上,利用消費來建立對自己的認同,對於未來目標的設定則興趣缺缺。

此外,現在青少年階層擁有信用卡的比例越來越高,甚至不時傳聞刷爆信用卡的情況,而後現代主義大師布希亞在《物體系》一書中指出,這種「先行消費」的情況,建立了一種新的生活道德,即工作的動機是為了還債,因此現今青少年打工的情況普遍,但他們主要目的不在吸取社會經驗,而是為了繳每個月末寄來的信用卡帳單,所以除了上課,青少年的生活就在不斷的消費,然後不斷的打工來還債度過了,根本無暇細想自己的興趣所在及未來要怎麼走。

如此看來,與其說青少年依父母的期望選擇科系,不如說他們的心思都已羈絆在消費玩樂上,對於未來卻缺少自己的想法,所以父母說什麼,他們也無可無不可的去做,直到發現念的科系不是自己興趣所在,才又花費一番力氣及時間準備轉系或重考,因此,父母或師長平常就應該主動與青少年聊聊未來的目標及理想,讓他們能夠提早思考什麼是自己想要的,大學才不會讀得那麼辛苦吧!

沒有留言: